1917电影剧情介绍(电影《1917》怎么样?)

1917电影剧情介绍是很多影迷朋友想要知道的,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1917电影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您赶紧往下继续阅读吧!

1917电影简介

1、影片《1917》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2、《1917》于2020年1月10日在美国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国上映。

3、电影《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

1917电影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影1917大致是说的什么故事(东方粮仓张宏伟)?

倚靠大树,翻开家人照片,就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他讨厌回家,因为回家就是离别的倒计时

但他更讨厌战争,讨厌在冲天炮火奔跑,讨厌在尸体之河漂流,讨厌被乱石活埋,讨厌被敌人追赶,

电影1917大致是说的什么故事(东方粮仓张宏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影《1917》观后感

奥斯卡的《1917》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让人是又爱又恨,最好的调度,最好的摄影,这绝对是一场两小时的视听盛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两刷,甚至是三刷的战争巨作。但是相比一边倒的“吹爆”声,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御宅,1917所带来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战争,而且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战题材,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战地1真牛逼。

战地1是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fps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详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在游戏中都有着精彩绝伦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镜到底。

相比之下,无论是沉浸感、参与感,游戏都要更胜一筹。甚至连电影的强项,叙事上,游戏处理得也更加巧妙。

现在娱乐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越来越像游戏。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戏一路绝尘而去,电影却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战争题材电影无非两个论点,最常见的就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主旋律战争片。讴歌军队,抨击侵略者。这种片子并非国内独有,无论哪里,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种则是反战,批判战争,讴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来说关于二战的主旋律影片比较多,如《无耻混蛋》《帝国的毁灭》《辛德勒名单》《紫日》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恶人”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给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观众都会痛恨他们。

因为二战是一场正邪非常明确的战争,无论怎么解构,纳粹和皇军是侵略者,也许其中有好人,但人们不关心,在影视作品中他们就是邪恶的。这一点在所有国家的电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关于一战的片子就比较微妙了,它们大多都是反战题材的影片,如《战马》《战壕》《圣诞快乐》等。这一类影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邪恶符号,也许有几个坏人,但并没有那个群体被贴上邪恶的标签。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战本身就没有对错。一战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双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无非是帝国主义在工业革命中膨胀到了极致之后因为分赃不均而展开的内讧。在一战中,屠杀平民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场则显得非常暧昧,门德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大英帝国是辉煌正确的,德意志则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眼中,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英雄——团结、有爱、勇敢……而且有爱。

用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说,就是个圣母白莲。

这两个主角的所作所为让我甚至有种在看样板戏的错觉,除了战斗力不太够以外,这不就是两个抗战英雄么?怎么炸都不死,和法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线的亲人,面对受伤的敌人还苦心救治,甚至面临暴露的危险也不愿在第一时间下杀手。

相比之下,德国佬简直就是抗战电影里悍不畏死万岁冲锋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拼命,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剑相向,着实可怜又可恨。

若是战争刚爆发的1914年也就罢了,但是很难想象在经历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后,这两个主角居然还如此天真。

一战不是正邪大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死亡人数相近,但一战的残酷程度远远胜过二战。前线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参战双方在六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丢下了一百五十万具尸体。

人们称其为“索姆河地狱”。

几乎所有经历过索姆河战役的士兵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门德斯却非常巧妙地将1917处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经试图通过批判战争的残酷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反战者,但是所有反战电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这一点上,1917却是非常平淡地一语带过。

“只有一种方法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一个人站着”。

这是一没有任何意义的哀叹,甚至让人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上校是个明白事理的好人。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展现战争的可怕。

为数不多直接描述“地狱”的片段里,两个通讯兵穿过弹坑遍布的阵地,他们看到了许多尸体,胆小的布雷克被吓了一跳。斯科菲尔德从瀑布落下之后,越过十几具尸体爬上岸。

花瓣飘落在漂浮尸体的河流上实在是惊艳的设计,但放在这里又颇令人费解:这强烈的批判,其对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敌人,还是参战的双方?

纵然尸山血海,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却不是对战争的厌恶,而是对于那些破坏美好田园的德国佬的愤恨。

这是主旋律战争片和反战战争片的根本区别。前者让人痛恨侵略者,后者让人痛恨战争。

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拍得热血沸腾,香的很。可是将一场双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剧处理成单方面的过失,就颇有些甩锅的意味了。

网上对于1917的咱们声大抵和《鸟人》、《俄罗斯方舟》相同,都是对其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赞美有加。

一镜到底的电影就吹爆,爆什么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长久头又显现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写实又过分写意,唯美的镜头和残酷的战争本应产生的强烈撞击却因为一镜到底所扭曲的空间而被扭曲。电影本身就在玩弄时间和空间,剪辑更是重要的电影手段之一。但是为了达到“一镜”这一形式,不得不舍弃几乎所有的剪辑手段,与之相对的,精湛的调度和镜头的连续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似乎从阿方索开始,好莱坞就开了个奇怪的头,许多导演开始迷信一镜到底,当电影的内核无法企及那些经典,当导演无力通过影片阐述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调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类奖项上的优异表现,奥斯卡给《1917》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能不能否认这仍旧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电影《1917》观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影《1917》怎么样?

在新近上映的战争片《1917》中,门德斯将长镜头的运用推到了数十年来的极致,给无数观众造就了透过荧幕直抵战场强烈刺激和真实的观影感受。

其实影片的故事架构并不复杂,叙述了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在上将的直接命令下,穿越敌占区,向前线的将军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挽救了1600个士兵生命的故事。

门德斯的镜头下不存在第三视角,壕沟里断肢的尸体,废弃宿舍下踩中地雷的老鼠,空战后坠毁爆炸的飞机……一切扣人心弦的战争元素,都从男主麦考菲和布雷克的视角进行直观真实地展现。

如果要让观众看到一处战壕坡顶的景象,镜头一定是以男主的视角,缓缓在人堆、食腐鸟类和废水油桶之间推进,最后才顺着主角的喘息到达坡顶。一般的影片,类似的跟拍达到30秒以上,就能称之为长镜头,如果有人能坚持到十分钟左右没出现什么大纰漏,一定会收获很多诸如“成功” “独有特色”之类的名号。

然而在电影《1917》中,门德斯把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艺术,坚持了整整两个小时,纵观全片,几乎找不到任何剪切的影子,将一部虚构的电影拍出纪录片专属的现实感,没有数十年的功力根本不可能做到。

正因为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艺术淋漓尽致的运用,影片中很多跨越时空的细节才得以重现。镜头跟着主人公麦考菲路过一片断壁残垣,战争状态下,四下的火灾已经将入夜的小城变成了人间地狱。为了躲避德军追捕,逃入破墙的麦考菲意外邂逅了一个角落里蜷缩着的法国女人。仅此一夜,两个身不由己的蒙难之人,竭力在不同的语言之中试图相互理解,奢望着能给予对方一些空虚的安慰,光影之下,抱着孩子的无助女人如同圣经中描摹的圣母,给战火纷飞的大背景添上了三分残酷肃杀。

寻找德文军团的一路上,麦考菲被地雷炸,被枪击,被激流冲下瀑布,被死神剥夺了同伴……各种险境下都命悬一线,只要多上一分,他就再也听不到树林中的“怀乡音乐会”。军人的生命和战场相连,他们胆大,甘愿在枪林弹雨中杀敌戍边,他们也最胆小,甚至不敢对未来和家人心有牵念。这场战前的音乐会,在那个时代,又会成为多少人生前对家乡最后的印象,门德斯将一切的影视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

正如那位接下终止命令的指挥官麦肯锡上尉所言,战争一日不结束,所有被终止命令救下的人都会在另一处地方迎接新的死亡。可以坐在影院内,从镜头移动间接触战场带来的阵阵苦寒,不失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幸运。

电影《1917》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影1917

又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一战,而非火爆的二战题材。

众所周知,一战开始1914,结束于1917。本片以结束的年份命名,我自己在观影之前先有一种欢欣在,那就是,终于要结束了,战争的灾难终于要结束了。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士兵,接到上级命令,爱穿越火线向另一个军区传递情报,这份情报关系一千六百多人的生命。

影片中有几个片段,我很喜欢。

第一处,影片开头结尾的方式。

我喜欢那种浪漫或者说唯美的画面。

影片一开始,是风景区一样优美的景色,天地各半。远景是远山和一排树,从山与树的高矮程度可知景的纵深度。中景是草原,绿,黄,白相间的宽阔的草原。最近的是一丛黄色的野花。不得不说,黄色配绿草,又素雅又清淡,实在是美不胜收。就在这时,镜头推移,拉近,男二号缓缓入镜头,他躺在草地上,钢盔在脸,闭目休息。男一号缓缓入镜,他背靠大树闭目养神。一身军大衣走过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如果不是身着军装的男主角入境,我会以为这是风景优美的田园片。原来,战争与和平毗邻而居,咫尺之遥。

影片结尾,男一号走向草原上的一棵树,他靠着一棵树坐下来,缓缓地从上衣口袋里抽出布雷克的遗物,一叠照片。而后,他闭上眼睛,太阳照在他的脸上。身边是黄绿的草原,远处是树木,白云,蓝天。

这一幕再现,然而我的心却啊在轻松愉悦。或许,因为逝去的布雷克,或许,因为在威尔不远处的军队和战争。

和平,是上帝给人们的馈赠。

战争,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

第二处,威尔位阻止麦肯齐上校而再战壕上奔跑的镜头。

我不止想说,勇者无畏。我更想说的是,你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强大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来自爱,对战友对生命的爱。

第三处,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上,一座院落废墟里,许多被砍倒的樱花树,盛放美丽的樱花。

布雷克有一个幸福的家,母亲有一片果园,满是樱花树,樱花开放的季节,布雷克兄弟俩就在雪花般的樱花树下玩耍。

前线废弃得院落,被砍倒的樱花树,也象征可和平幸福的生活被毁灭的残酷。

布雷克就是倒在了这一片樱花盛开的废墟上,而 他的死竟然是为了挽留一个敌方飞行员士兵的性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单纯,善良而又对生活充满热情得生命。然而,邪恶的战争之火,又岂容善良之花绽放!

樱花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时,是威尔被河水冲刷了一个晚上以后的事了。当他苏醒过来,樱花漫天飞舞,飘落湖面。此时的他五味杂陈。第一,命令必须在天亮前传到,而他醒来时已经天亮了,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沮丧。第二,樱花让他想起牺牲了的战友布雷克,他临死前的嘱托正是完成情报传递任务。布雷克的死驱使他振作起来。或许,睁开眼的一瞬间,曾有几分侥幸,至少还活着,然而,这种心情瞬间被现实冲淡,驱散。继之而起的,是愧疚,沮丧,难过,还有布雷克给予的振作。

总之,樱花在影片中的出现,作用不只是季节的象征。

第四,除了影片主人公出场的方式很特别,本片对主人公的表现设置也很用心。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主人公是布雷克,等观完全片,我才意识到,主人公是威尔。或者说,他们同为主人公,只不过分一个男一号,男二号。那么,威尔才是这个男一号。

这样,也就能够理解影片一开始威尔作为近景靠在树上的镜头了。片尾,仍旧以威尔靠在树上结束。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叫首尾呼应,不得不说,本手法在本片中应用非常成功!

影片开始一等兵布雷克的积极与下士威尔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布雷克接到命令刻不容缓,威尔无奈紧随其后。然而随着剧情的铺展,我们才发现威尔的经验,勇敢和智慧,我们才知道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总之,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完成了这次使命。这或许才是影片所要褒扬得精神。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1917。

精彩对白摘录:

无论是下到地狱还是登上天堂,独自行走的人走得最快。

我本希望今天是个好日子。

希望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__ 麦肯齐上校

电影1917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