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53集剧情介绍(大秧歌51-53集剧情介绍)

大秧歌53集剧情介绍是很多影迷朋友想要知道的,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大秧歌53集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您赶紧往下继续阅读吧!

大秧歌51-53集剧情介绍

第51集

海猫夜闯赵洪胜府邸盗走数十把枪,临走之时叫醒正在睡觉的赵洪胜,故意把盗枪的事情说了出来。赵洪胜把家中的枪当成命根子,气得暴跳如雷,拿起放在床头的手枪对准海猫扣动扳机,枪膛中的子弹已被海猫全部取走,海猫佯装非常生气,责骂赵洪胜连自家外甥也要下狠手。赵洪胜因手枪没有子弹奈何不了海猫,惶恐不安连声认错,海猫再次放过了赵洪胜,离开海阳县返回虎头湾。吴乾坤把给母亲出殡的日期定在扭秧歌当天,打算趁着日本人来虎头湾看秧歌的时候大开杀戒。为了杀光所有日本人,吴乾坤暗命管家购置大量枪支弹药。海猫有所察觉,找到吴乾坤,提醒吴乾坤在出殡当天不能乱来,吴乾坤嘴上同意按照海猫的计划行事,心里早就做好了与日本人鱼死网破的准备。再过一天便是扭秧歌的日子,吴乾坤把女儿吴若云唤到地窖,拿出一窜钥匙,等同把家中大权交给了吴若云。父女两人入桌吃饭,吴若云浑然不知喝下可致人昏睡一天的迷药,一头载倒在桌上昏睡过去。吴乾坤看着熟睡中的女儿,感概万分,叮嘱女儿照顾好未来的弟弟,春草已经怀上吴家的血脉,吴乾坤宁肯抛弃妻儿,也要为母亲报仇血恨杀光日本人。藤田坐车离开海阳县,往虎头湾赶去,一同随行的还有麻生。海猫知道麻生是中国通,听得懂普通话,暗命王大壮在海阳县城四处开枪骚扰日军,每到一处就挂上写有红军大队大字的白布,营造出红军大队潜入海阳县城的假象,拖住麻生的后腿,令其不便抽身陪同藤田到虎头湾看秧歌。王大壮身手不凡,在海县阳城打几枪换一处地点,麻生以为红军大队进入海阳县城,只得留在城内防卫。藤田在赵洪胜和吴江海的陪同下乘车前往虎头湾,一同随行的还有充当日军临时翻译的林家耀。海猫在扭秧歌之前托咐林家耀为日本人翻译,以免藤田听不懂中国话,向吴江海请教,导致众人露出马脚。日军荷枪实弹进驻虎头湾广场,海猫带着一伙人上场扭秧歌,唱起责骂日本人是王八蛋的歌词,林家耀向藤田翻译内容,谎称扭秧歌的百姓在歌颂日本人。赵香月的弟弟赵发在海猫的指使下上场表演,扮成一个河童教训一个扮成王八的长者。

第52集

海猫带队扭秧歌之时,吴乾坤带队为母亲出殡,藤田欣赏秧歌正起劲,被出殡队伍破坏了兴致,勃然大怒命令手下人调转枪口对准出殡队伍。走在前头的吴乾坤面无惧色,伸手摸住藏在口袋里的手枪,海猫察觉到吴乾坤想跟日本人火拼,赶紧大声唱秧歌,现编现唱劝说吴乾坤继续出殡。吴乾坤听懂了海猫唱的秧歌,迟疑不决没有挪步,海猫趁机向藤田解释,谎称扭秧歌是大喜的日子,吴乾坤打算沾上扭秧歌的喜气为母亲出殡,为后辈们图个吉利。林家耀为藤田翻译海猫说的话,藤田渐渐打消心中火气,允许吴乾坤出殡从广场上经过。海猫知道吴乾坤对吴江海恨之入骨,向藤田说起吴江海与吴乾坤争夺财产兄弟反目的经过,藤田听完林家耀翻译的内容,命令吴江海给出殡队伍送行。吴江海虽然心有不甘,但在藤田的命令下不得不送了出殡队伍一程。扭秧歌圆满结束,赵香月向赵大橹竖起大母指,夸赞赵大橹在扭秧歌的时候大骂日本人,为虎头湾的百姓们出了一口恶气。赵大橹一直渴望得到赵香月赏识,赵香月的一番夸奖令其兴奋不已。赵发年纪小小,在扭秧歌过程中唱了一段痛骂日本人是王八的歌词,赵香月回到家中阻止父亲责罚弟弟赵发,支持赵发的行为。藤田虽然已经离开虎头湾,海猫料定不久之后藤田就会知道扭秧歌的歌词,于是决定说服吴乾坤带领族人离开虎头湾。吴乾坤已经计划好了等侯日本人重返虎头湾,与日本人决一死战。海猫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起一心想吞并吴家基业的赵洪胜,如果吴乾坤带领族人与日本人拼命,受益者将是赵洪胜。海猫所言合情合理,吴乾坤非常赏识海猫的胆识,屡次为吴族化解凶险,于是决定让海猫认祖归宗正式成为吴族人。藤田返回海阳县,从手下嘴中弄清虎头湾百姓唱的秧歌内容,勃然大怒,赵洪胜吓得魂不附体,向藤田解释当初不敢说出歌词内容的原因,虎头湾许多百姓都携带了枪支,藤田如果当场杀掉扭秧歌的队伍,杀敌一千也得自损八百,所以赵洪胜没有把歌词内容告诉给藤田。藤田无法容忍被虎头湾百姓戏弄,摔砸茶杯吼叫如雷,决定带兵血洗虎头湾。

第53集

深夜,肖老道与吴天旺谈起时下的局势,虎头湾的赵吴两族在扭秧歌的时候骂日本人是王八,肖老道心知不久之后日本人必会血洗虎头湾。如果日本人屠杀赵吴族人,吴天旺要想得到吴乾坤的财产,恐怕已经没有希望。何况槐花还怀上了吴天旺的孩子,吴乾坤如若得知,定然不会再把女儿吴若云许配给吴天旺,到时吴天旺就人财两空美梦破灭。为了帮助吴天旺夺到吴家财产,肖老道命令吴天旺杀掉槐花,以绝后患。吴天旺虽然早已对槐花产生嫌弃之心,但让他做杀人的勾当,他还真下不起狠手。肖老道非常焦急,捶足顿胸,提醒吴天旺想要谋富贵,必须铤而走险。吴天旺胆小怕事,始终不肯杀掉槐花,哀求肖老道另想其它夺取吴家财产的办法。翌日,赵吴两族携家带口,浩浩荡荡离开生存多年的虎头湾,在几百年前,赵吴两族在皇帝的委任下在虎头湾定居,担下重任抵抗倭寇骚扰边境。事过境迁,倭寇演化成了日本人,面对日本人的飞机大炮,赵吴两族不得不抛下祖宗传下来的抗倭重任,携家带口离开虎头湾。海猫独自一人留下来,打算与即将到来的日军周旋,吴若云放心不下海猫,返回虎头湾与海猫相拥,赏识海猫舍己为人的做风,劝猫逃走。海猫不肯听从吴若云的劝说离开虎头湾,坚持留下来应付日本人。吴若云拿海猫没有办法,在日本人赶来之前离开了虎头湾,日军此番前来集结重兵,已经做好与赵吴两族血拼的准备。海猫独自一人面对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面无惧色,扮出亲日的模样欢天喜地向日军打招呼。迎接他的是一连窜子弹,吴江海对海猫恨之入骨,怂恿麻生立即命令下属击毙海猫。海猫冒着枪林弹雨溜到广场高台后方,高声与麻生谈话,希望麻生能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麻生派出两个手下抓来海猫,听海猫解释赵吴两族扭秧歌骂日本人的原因。海猫编造谎言,谎称扭秧歌之前虎头湾来了许多八路军,八路军换上百姓们的衣服,扮成百姓出场扭秧歌更改歌词,痛骂日本人。海猫因八路军人多势众,所以不敢向日方翻译秧歌歌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假,海猫称吴江海与赵洪胜也知情。

大秧歌51-53集剧情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戏曲的各方面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

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戏曲的“两下锅”

张宝申

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戏曲的各方面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