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性别男女要泾渭分明

当今社会,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孩子不像孩子。对男人与女人的审美需求,降低到人类正常容忍的底线。

  当今男人纤细柔弱,声音像姑娘不说,更有甚者干脆穿女装上街获得快感,以致我们不能期待任何阳刚、厚重、智慧的气质体现,只要一名公众人物一眼看去性别不会有错,就宽容地称其为男人;女人天天学野蛮女友,泼辣血气如兄弟连不说,甚至夸张地直接以各种“中性风”掠夺审美资源……我们承认这是社会风尚,但准备铁锹来给“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等词语挖土坑埋葬时,还是唏嘘不已。孩子更闹心了,孩子的小世界反映了未来的大世界,90后、00后价值观的展现让成年人一片胆战心惊,标准已经快降低到只要你无灾无病长大了,怎么折腾都不是罪过的份上。

image.png

  今天不说孩子,单说成熟男女。男人无法站着是山,躺着是河,没有伟岸形象;女人失去静雅贤淑,气质修养,没有女人味道。这两者大抵是互相影响的。就是说,男人不像男人,是因为女人已不像女人———如果说我歧视女性,您大可把这两句对调一下位置,一个道理。

  因为不论男女,其实都被社会挤压得变了形。社会节奏过快,每个人都在被机械化、流程化、快餐化的巨大车轮追屁股赶着———而且基本所有人都被赶上了,轧过去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带来的是什么?扭曲。扭曲的价值观,扭曲的道德观,及至扭曲的审美观。你可以把扭曲想象成一种对抗残酷现实的自我保护:我先把自己拧巴起来,全身较劲,有个经济危机、裁员下岗、地震海啸、逼婚赚钱之类的压力袭来,我可以用紧绷的扫把,从精神上将它们清扫;实在没辙被征服了,那也早已将自己思想意识扭曲得麻木,不会情绪激动伤心欲绝了。